富联注册基于2010—2019年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省级面板数据,深入分析三产融合对主产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溢出机制,构建三产融合和主产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分别运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测算其发展水平,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三产融合对主产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产融合能够促进主产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且对粮食产业的投入、产出、科技生态三方面产生明显的溢出效应。进一步检验表明,改善城乡劳动力要素的配置效率是三产融合对主产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外溢效应的重要途径;政府支持在三产融合影响主产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基于此,提出提高劳动力要素配置效率、增强政府扶持力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等政策建议。
文章引用:郝爱民,刘育廷.三产融合对主产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外溢效应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2,21(05):509-517.
(1.江西农业大学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45;2.江西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摘要:利用江西省2019年“百村千户”1 043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使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互联网使用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能够显著提高农户收入水平,使用互联网能让农户的人均纯收入增加28.4%,且具有很好的稳健性。从互联网使用方式来看,使用电脑上网的增收效应要大于使用手机上网的增收效应。互联网使用的增收效应主要是通过提高农户的社会资本得以实现,即社会资本在互联网使用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中存在中介效应。互联网使用对低收入农户的增收效应最大,而对高收入农户的作用不显著,表明互联网使用具有收入“拉平效应”。鉴于此,建议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农户的互联网使用成本,提升农户的互联网基本使用能力,充分发挥互联网使用的增收效应。
文章引用:朱述斌,熊飞雪,朱兼.互联网使用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基于社会资本的中介效应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2,21(05):518-526.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840013)和2021年江西省富硒农业专项(JXFXZD-2021-02)资助。
(1.陕西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2.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摘要:基于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的395户农户微观调研数据,利用Heckprobit模型实证分析社会资本、非农收入对农户林地管护意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社会资本对农户林地管护参与意愿和参与程度均具有促进作用。其中,社会网络和社会信任均正向影响农户林地管护参与意愿和参与程度;主动参与显著抑制农户林地管护参与意愿,显著促进农户林地管护参与程度,被动参与对农户林地管护参与意愿和参与程度均有促进作用。(2)非农收入显著抑制农户林地管护参与意愿,显著促进农户林地管护参与程度,且非农收入在社会资本对农户林地管护意愿的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3)年龄、农户退耕前的种植规模、制度环境以及农户的生态理性均正向影响农户的林地管护参与意愿,健康状况显著负向影响农户的林地管护参与意愿。另外,相较于女性,男性户主具有更高的林地管护参与程度。基于此,建议政府部门重点关注退耕还林地区农户社会资本的培育,并重视非农收入对农户参与林地管护的重要意义,推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长效机制的建立。
文章引用:史恒通,荣瑶,毛慧.社会资本、非农收入与农户林地管护意愿[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2,21(05):527-536.
本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0YJC790114)和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软科学研究计划面上项目(2020KRM203)资助。
(1.南昌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330031;2.南昌大学 金融创新研究中心, 江西 南昌330031)
摘要:基于2017年和2019年两年的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的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西南财经大学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互联网普及率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采用多元回归估计、中介效应以及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数字金融对城乡居民创新创业活动、收入增长以及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居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数字金融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居民收入会增长0.63个百分点。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数字金融主要通过增加创新和创业投入这两条路径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且数字金融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居民创新投入和创业投入分别增长1.84个百分点和0.61个百分点。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金融对居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为正的同时会加大城乡、农村内部以及区域收入差距,从而证实数字金融发展带来的“数字红利”和“数字鸿沟”效应。基于此,建议继续推进欠发达地区数字金融的发展,补齐发展短板,加快数字金融服务城乡居民新模式的落地。
文章引用:陈熹,徐蕾.数字金融、创新创业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2,21(05):537-546.
本研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7CJY038)、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1M703625)和南昌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招标课题(ZDSK202201)资助。
摘要:基于2013—2020年江西省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以及农村居民收支的统计数据,采用混合OLS模型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江西省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江西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子指标方面,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对江西省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使用深度则对江西省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抑制作用,且利用变量替换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所得结论依然成立;数字普惠金融对发展与享受型消费支出的正向影响远大于其对生存型消费支出的正向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基于此,建议通过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宣传教育、完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和金融市场监管、提高农民可支配收入等以更好地发挥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农村居民消费;生存型消费;发展与享受型消费;消费结构
文章引用:蔡桂云,聂祎卉,隋鹏昌.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江西省的实证分析[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2,21(05):547-554.
本研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9BJY11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YJC630076)和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JJ18117)资助。
摘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关系着农户利益、农业发展和土地资源利用,势必会对农村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基于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调研,采用新内生式发展论模型,实证分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户股权配置的封闭性特点与集体产权交易的开放化趋势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股权配置的封闭性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内因,主要体现在成员资格固化、股权内部流转和权能拓展欠缺等方面。股权固化会加剧劳动力资源的流失;股权内部转让致使农业发展缺乏生产要素支撑;权能拓展不完善导致土地的低效利用。产权交易的开放化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外因,产权交易的开放性引入外来资本,允许企业短期经营,二者共同导致资本化、规模化生产。在此过程中,内生式发展面临内生动力不足和发展目标偏失两大困境,不利于农村可持续发展。据此,建议充分利用农村内部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同时重视防范外部资本介入的风险,以减少农村内部资源与外来资本之间的张力,从而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
文章引用:肖盼晴,姚玉凤.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可持续发展——以新内生式发展论为视角[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2,21(05):555-563.
本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0YJC810015、18BZZ105)资助。
(1.中国人民大学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100872;2.河南农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450002)
摘要:股份合作制改革是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走向“共享共治”格局的可行理论思路,但其实践效果仍有待检验。使用河南省357宗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4期非平衡面板数据,视股份合作制改革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对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共享、共治效应进行因果识别与异质性分析。因果识别结果表明:从短期效果来看,股份合作制改革能显著增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共享水平,但并未推动资产共治水平的提升,其可能存在“重共享、轻共治”的选择性执行问题。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资产共享水平的影响依股权配置、股份管理、治理结构的差异而存在异质性。据此,建议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秉承时间服从质量的进度要求,建立健全改革验收工作办法,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全面落实。
文章引用:秦国庆,贾小虎,马恒运.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共享共治吗?[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2,21(05):564-572.
摘要:基于1991—2020年22个中国木质家具主要出口国家(地区)的面板数据,以贸易引力基础模型为原型,引入中国木质家具出口市场占有率作为门槛变量,构造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出口市场占有率对中国木质家具出口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1)出口市场占有率对中国木质家具出口增长具有阶段性影响,存在一个出口由高增长转向中增长的拐点和出口增长趋近于的顶点;(2)当出口市场占有率低于27.29%时,中国木质家具出口增长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当出口市场占有率处于27.29%~36.60%时,出口增长明显减速,但仍处于增长阶段;当出口市场占有率高于36.60%时,出口接近零增长;(3)出口市场国(地区)的人均国民收入提高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据此,建议根据出口市场占有率所处阶段对不同市场类型采取不同策略,优先选择快速增长市场和增长空间大的市场,关注人均国民收入较高和增速较快的市场,加快实施“双循环”战略,对外实现贸易转型升级,对内实现国内大市场增长。
关键词:木质家具出口;出口市场占有率;贸易引力模型;门槛效应;出口市场策略
文章引用:田明华,王富炜,陈竞.出口市场占有率对中国木质家具出口的门槛效应分析——基于1991—2020年22个国家(地区)的数据验证[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2,21(05):573-582.
摘要:基于陕西、宁夏两省680份农民微观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实证分析制度安排对农民参与意愿和行为悖离的影响及机制,并比较不同村庄规模、农民年龄和性别的组群差异。结果表明:制度安排能够显著抑制农民参与意愿与行为悖离,且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效果大于正式制度,正式制度的影响净效应为13.4%,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净效应为25.4%;制度安排对特大型村和中小型村的村民作用效果更显著,相较于其他年龄段,制度安排对49岁以下的农民影响效应更为显著,且男性较女性更易于参与意愿向行为的转化。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制度安排能够抑制农民参与意愿与行为悖离的深层原因在于激发农民的能力感知、提高参与预期。据此,建议推进环境政策等正式制度的多元化机制,强化非正式制度,充分发挥制度安排在农民参与行为转变过程中的内在驱动作用。
文章引用:朱玉春,张亚亚,付阳奇.制度安排对河湖治理中农民参与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2,21(05):583-592.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川南云村的社会建设实践为例,对社会组织参与乡村社会建设的现实遭遇、应对策略及行动逻辑进行剖析。结果表明:在介入乡村社会场域的过程中,社会组织通过与基层政府、村庄精英、村庄内生性组织、村民等主体建立互动关系,并获得基层政府的政治性支持、地方性权力的接纳、内生性组织的反哺、村民的认可等合法性资源,从而推动社会建设项目落地。社会组织以“内外交互”的逻辑嵌入外源系统的资源,整合村庄的内源系统,从而激发村庄发展的内生动力,使乡村归于主位,实现以村庄为主体的社会建设。基于此,建议从关系形态、角色功能、行动目标、主体性等维度构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路径。
文章引用:尹瑶.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路径研究——以川南云村的实践为例[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2,21(05):593-601.
(1.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吉林 长春130117;2.厦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361005)
摘要:基于2019—2022年对A省B市案例村庄田野调查,考察乡村振兴背景下助推不同维度产业振兴的一般运行机制。结果表明:需以制度、资源、关系等要素“差序嵌入”乡村不规则社会,同时辅以法律、技术、话语对多元主体进行“协同赋权”,以此助推不同维度的乡村产业振兴。其运行逻辑在于,协调制度与法律以规范乡村政策体系、融合资源与技术以延长经济发展链条、联结关系和话语以织密社会关系网络,从而在耦合关系中构筑助推产业振兴“差序嵌入-协同赋权”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发现,借由“制度嵌入+法律赋权”的驻村形塑精英主义产业振兴模式,旨在维护产业稳定性运行;依托“资源嵌入+技术赋权”的驻村构筑法团主义产业振兴模式,旨在实现产业品牌化运营;借道“关系嵌入+话语赋权”的驻村生成多元主义产业振兴模式,旨在助推产业创新性发展。研究结论对于促进相关政策设计的可及性以及提升适应差异化产业振兴实践场景的可操作性具有启发意义。
文章引用:李丹阳,钟楚原.驻村何以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基于“差序嵌入-协同赋权”的分析框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2,21(05):602-609.
摘要:与返乡青年创业逻辑不同,返乡青年治村是基层制度变迁和治理转型背景下的一种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实践。采用实地调查方法,基于对江苏杨村返乡青年治村实践的考察发现,基层工作的繁杂性和村干部工作待遇普遍较低是返乡青年治村的现状。返乡青年治村是地缘吸附、角色适配和精英更迭形塑的结果。结果表明:政策与制度导向下的返乡青年治村在一定程度上能适应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需求,但在实践中仍存在治理能力“偏科”、自治体系内卷、村级组织行政与自治关系失衡等困境。基于此,建议在理顺村民自治、完善村干部工作待遇机制和以政权下沉推进督促工作上为返乡青年深入参与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提供保障,支持青年回流乡村,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文章引用:朱云.返乡青年治村的机制、困境及出路——基于江苏杨村的案例分析[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2,21(05):610-617.
(1.重庆工商大学 金融学院,重庆400067;2.四川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611130)
摘要:基于2010—2020年我国西部省域农村居民收入分组数据,运用GQ模型拟合洛伦兹曲线并测算FGT指标,测算出后扶贫时代农村总体和各省域子样本异质性的相对贫困状况并进行相对贫困变动分解,采用Shapley完全分解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同时对城镇相对贫困进一步讨论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总体上农村相对贫困状况呈现整体波动后缓解的趋势。(2)分解方面,增长效应加剧相对贫困,收入增长在中后期阶段对相对贫困逐渐产生抑制效应;分配效应抑制相对贫困,但呈现不稳定的波动状态。省域农村内部相对贫困呈现明显地区性特征,其效应分解结果与农村总体一致。(3)西部城镇相对贫困逐年加重,2020年超过农村相对贫困水平,其中增长效应和分配效应分别抑制和加剧相对贫困。基于此,后扶贫时代西部省域农村应继续完善相对贫困的识别体系与扶贫机制,协调发展各省域农村经济以减小地区性差异,同时制定城乡贫困治理的差异化扶贫路径。
文章引用:黎毅,何虹瑾.后扶贫时代中国西部省域农村相对贫困变动及其分解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2,21(05):618-626.
本研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8BJY121)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21M692332)资助。
摘要:基于内源性扶贫理论,以易地搬迁移民为研究对象,分析移民搬迁后自我发展内生动力的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和提升路径。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易地搬迁移民在自我发展上存在发展权利缺失、可行能力匮乏、发展意识淡薄、发展机会缺乏等突出问题;影响移民内生动力的主要因素包括移民家庭生计资本禀赋基础上的可行能力、移民的文化特征、被扶持方式以及移民所在社区的基础设施、治理水平和社区文化。基于此,建议建立以市场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扶持”机制和提升移民可行能力的主体培育机制以激发移民自我发展内生动力的路径,政策实践中应以激发移民内生动力为着力点,重视多元主体间的“扶持”合作、培育移民可行能力、从文化上对移民“扶志”、建设安置地公共服务体系,确保移民搬迁后“稳得住、能致富”。
文章引用:邰秀军,王艳鸿.易地搬迁移民自我发展内生动力的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2,21(05):627-634.
本研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BMZ082)和山西省研究生创新项目(2021Y497)资助。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是由江西省教育厅主管、江西农业大学主办、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学术支持的学术型专业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ISSN 2095-6924,CN 36-1328/F。主要刊载乡村振兴、农林经济管理的前沿动态和研究成果。现任主编为校党委书记黄路生院士,特邀校外黄季焜、孔祥智、罗明忠等专家担任副主编。本刊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RCCSE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AMI来源期刊,已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等多种检索刊物或数据库收录。期刊荣获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奖、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和江西省优秀期刊奖一等奖等荣誉。